文 / 张培浩
根据最新的财报显示,徽酒四家上市公司的主力消费市场仍为省内,这本身意味着区域内的高强度竞争还在延续,并且在营销工具的升级,以及品牌推广投入强化的基础上,徽酒的这场市场攻坚战显然会更加激烈。
从头部酒企传递而来的“内卷寒意”,对中小型酒企带来了明显冲击,头部力量利用品牌和渠道优势,对市场进行饱和式宣传和占有,中小型酒企以区域营销为主阵地的“基本盘”正在逐步被蚕食,内忧外患之下不得不面临生存问题。
【资料图】
内忧外患
中小型酒企夹缝中求生存
近期,糖酒快讯走访了多家徽酒中小酒企,在交谈中更加感受到当前多维度竞争环境下,品牌打造和市场运营的困局。
徽酒头部品牌给中小型酒企带来的挤压是全方位的。首先,在品牌影响力方面,头部酒企凭借资金和文化优势,强势占领宣传渠道和媒介,用平台、明星等为品牌和品质背书,先行吸引消费者关注。中小型酒企受限于资金和资源,几乎处于“半失声”状态,好酒也难出“深巷子”。
其次,徽酒头部酒企利用品牌、渠道、资金等优势对中小型酒企进行“降维打击”,使其只能将“黄金产品价位段”拱手相让,走向低端化的错价竞争路线。这也进一步压缩了中小型酒企的盈利能力,破坏了它们品牌塑造之路。
再者,“内卷”加剧后的徽酒头部酒企,对营销渠道和经销商更加重视,这使得许多中小型酒厂很难再找到合适的经销商,产销受困,只能依靠卖利润更薄的原酒生存。一些徽酒酒企为了遏制竞品的发展,还在进行早已被市场淘汰掉的“买店”行为,竞争残酷可见一斑。
最后对许多中小型酒企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才的流失和缺失,白酒是一个综合性、科技型非常高的行业,企业想快速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。但许多中小型酒厂受限于规模、资金等原因请不来人也留不下人。行业人才的差距最终也将转化为酒企的发展差距。
徽酒中小型酒企在遭受头部酒企带来的全方位内部倾轧后,来自域外名酒和消费习惯转变带来的“外患”也同样不容忽视。
随着白酒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动销模式的转变,越来越多的白酒进入到安徽市场,“东不入皖”的壁垒正迅速消失,面对外来名酒入侵,徽酒中小型酒企还能通过提升品质、切合当地饮用口感、桥接在地文化来进行一定程度的抗衡。
而当面对消费者饮用习惯变化时,这些策略几乎没有任何用武之地,特别随着消费群体迭代的加速,酒企还要抓住新兴消费群体的心智,进行品牌教育和消费习惯培养,这对中小型酒企来说几乎就是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
大势难挡,走出去才能活下去
徽酒鼎盛时期有着1000多家的生产企业,到如今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,诸多酒企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。随着马太效应的加剧,安徽中小型酒企的生存空间还将进一步被压缩。“安徽未来的酒企将会越来越少,没有几个亿体量将很难存活。”徽酒某从业人员预测到。
面对头部企业的倾轧和压迫,外部酒企的虎视眈眈,以及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,留给徽酒中小型酒企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“中小酒企不能与头部品牌打阵地战,企业要发展必须要‘走出去’。”安徽省淮派酒业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首先,徽酒中小型酒企要从“重营销轻品牌”的区域怪圈中走出去,用优质的产品质量赢得更多消费者,以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重塑品牌之名,加深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链接。
其次,徽酒中小型酒企要从区域品牌的“地域围城”中走出去。当然,需在在深挖在地文化并将其有机地嫁接到品牌之后,带着独特的在地文化符号再走出去。偏安一隅固然能减少企业所面对的风险和挑战,但暴风雨终将会来临,哪些未曾经历过“狂风巨浪”的酒企则会被首先淘汰。
再者,徽酒中小型酒业要从传统的产销圈和动销链接中走出去。这也是中小型酒企能与头部酒企进行错位营销的关键所在,只有利用科技和新模式进行赋能创新,才能绕过徽酒早已固化的营销渠道和经销模式,实现错位竞争。
在市场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当下,“活下去”已经成为许多徽酒中小型酒企面临的最紧迫、最重要考题,动则生变,只有走出去,才能活下去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