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合法应用的前提下,甜味剂对健康的作用是“未确认它比糖更坏,但也未确认它比糖更好”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简宏妮 编辑顾佳贇
(相关资料图)
7月14日,韩国首尔,大型超市内的碳酸饮料货架。据报道,当天,世界卫生组织宣布,将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列为“可能致癌物”
7月14日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、世界卫生组织(WHO)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(FAO)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(JECFA)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。IARC引用了对人类致癌的“有限证据”,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(IARC 2B组),JECFA则重申了阿斯巴甜40mg/kg体重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。这意味着,在没有其他方面相关摄入的前提下,一罐含有200或300 mg阿斯巴甜的软饮料,一个体重70kg的成人每天要饮用9-14罐才会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。
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,化学名“天门冬酰苯丙胺酸甲酯”,由化学家在1965年研制抗溃疡药物时发现,甜度高,热量几乎为零,且没有糖精那样的苦味,因此被食品工业视为代替蔗糖的常用甜味剂之一。迄今,阿斯巴甜在无糖饮料、口香糖、酸奶等食品中的使用已在近100个国家获得许可。例如,人们熟悉的可口可乐旗下可口可乐零度、可口可乐纤维+、芬达零卡,玛氏旗下箭牌的部分无糖口香糖、薄荷糖等,都含有阿斯巴甜。
包括阿斯巴甜在内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对健康有何影响,数十年来一直争议不断。这一次,阿斯巴甜再次引发人们对甜味剂的广泛关注。甜味剂对减重和降低血糖有益吗?糖和甜味剂是否只能二选一?针对相关热点问题,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近日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、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范志红。
范志红
科学认知甜味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普通消费者把阿斯巴甜等合成甜味剂统称为“代糖”,除了合成甜味剂,还有天然甜味剂,甜味剂和糖是什么关系?如何厘清天然糖、糖醇、甜味剂等概念?
范志红:“代糖”是合成类甜味剂的俗称。甜味剂指的是不使用天然甜味糖而又能给食物增加甜味的物质,包括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。总的来看,能给食品提供甜味的东西,主要分为三大类:
第一类:天然甜味糖。在传统饮食生活中,用来增甜的天然糖,主要有蔗糖、果糖、葡萄糖和麦芽糖四种。常见的白糖、冰糖、红糖、黄糖、黑糖等属于蔗糖;蜂蜜主要是果糖,也有部分葡萄糖和少量蔗糖;水果的甜味来自蔗糖、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,比例各不相同;关东糖、糖瓜、糖棒、饴糖等,属于麦芽糖。这些糖都能提供热量,升高人类血糖。正因为有热量、升血糖,它们被很多人嫌弃。
第二类:天然甜味剂,主要是糖醇和低聚糖糖醇类。它们和真正的糖在化学结构上比较相似,也有甜味,易溶于水。月饼里的麦芽糖醇、口香糖里的木糖醇、用在面包里保水增甜的山梨糖醇和甘露糖醇、常用于高档饮料中的赤藓糖醇等都属于此类。天然甜味剂的优点是甜味自然、安全性高、吸收利用率低、热量低、升糖效果小、不易造成牙齿龋坏等问题。
还有一类天然甜味剂是糖甙类物质。如甘草、甜叶菊中的天然甜味物质,提取出来就可以作为甜味剂。不过按同样浓度来比较,这类物质的甜味远比蔗糖强烈,且甜味“不正”,单独用的时候味道有点怪。它们一般和真正的糖或糖醇配合使用,做成低糖食品。至于副作用,少量用的情况下,目前没有发现明显危害,用多了则会影响口感。
第三类:合成甜味剂。合成甜味剂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物质,甜度比蔗糖高很多,是后者甜度的几十倍到上千倍不等,不含热量,不升血糖,且成本更加低廉,常见的如糖精、安赛蜜、甜蜜素、阿斯巴甜、三氯蔗糖等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阿斯巴甜被IARC列入2B类致癌物质名单,是否意味着吃了就可能患癌症?如何看待其对健康可能造成的风险?
范志红:被IARC列入可能致癌物的名单,不等于吃了就会得癌症。IARC对各种物质的安全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,按照与癌症风险的关联度,做了致癌可能性的分级:其中1类是“确定的人类致癌物”;2类包括“对人类很可能致癌(2A类)”和“对人类可能致癌(2B类)”;被列入3类,就是目前的证据没有提示其有致癌作用。现在阿斯巴甜被列入2B类,只是说部分证据提示有致癌的可能性,但证据还不够强,致癌性还不是很确定。
IARC之所以做这些分类,是为了警示人们,在职业防护和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控制,乃至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的物质。实际上,很多食物中含有IARC所列出的一类致癌物,或者食物本身就被列入1类或2A、2B类致癌物,但各国也不会禁止销售,公众还是会食用。
以我们熟悉的食物为例,酒精被列入1类致癌物,但酒心巧克力、朗姆酒蛋糕、酒酿、糟鱼、糟蛋之类含酒精食物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。亚硝胺类物质,也是确定的致癌物,但亚硝酸盐广泛应用于加工肉制品中。肉肠、火腿、培根、咸肉,都要加亚硝酸钠,多少都会产生亚硝胺类物质。海米、干贝、虾皮、鱼干之类,天然就会带点亚硝胺类物质,我们或多或少也都吃过。
阿斯巴甜是两种氨基酸(L-苯丙氨酸与L-天冬氨酸)催化制成的一个二肽,并含有一个甲酯,甜度是蔗糖的约200倍。它在人体内迅速代谢为天冬氨酸、苯丙氨酸和甲醇这三种成分。甲醇本身是有毒的,但因为阿斯巴甜的甜度非常高,因此在食品中的实际用量很小,所以在体内产生甲醇的量也很小。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是很多食物蛋白质中都含有的氨基酸。一般来说,从甜味食物中吃进去的阿斯巴甜,在体内分解成的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数量并不多,通常不至于明显干扰到身体的氨基酸平衡。不过,患苯丙酮尿症的儿童对苯丙氨酸有代谢障碍,不能食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。也不排除可能有少数人对这些成分特别敏感,吃了含阿斯巴甜食物后会感觉不适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从健康的角度,甜味剂是不是一种味觉欺骗?是否存在“健康甜味剂”?
范志红:使用甜味剂是否有益健康,多年来一直有争议。在上世纪90年代,人们相信甜味剂可以解决人类热爱甜食,又害怕发胖和升血糖的矛盾。这是甜味剂被发现和使用的初心。但30多年过去了,现实并非如最初设想的那般。2023年5月,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,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。
以目前研究来看,在合法应用的前提下,甜味剂对健康的作用是“未确认它比糖更坏,但也未确认它比糖更好”。从健康角度,最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味觉上的健康意识,而不是依赖甜味剂。甜味剂只是让消费者选择食品时的心情更轻松了,但其实没有解决控制体重、降低血糖等问题。是否存在“健康甜味剂”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确切答案。因为安全性是靠研究资料来评价的,而研究结果也在不断变化中。
不要迷信“无糖”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很多食品和饮料主打健康,因此“无糖”“零糖”“0蔗糖”的概念近年来风生水起,如何识别这些标签后面真正的健康价值?
范志红:按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营养学会的建议,添加到食品里的甜味糖每天最多不能超过50克,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。根据我国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(GB 28050-2011)的规定,食品或饮料中,天然甜味糖的含量低于0.5克/100 克或0.5克/100毫升,就可以标注为无糖;如果低于5克/100克或5克/100毫升,就可以标注为低糖。所以,无糖食品也可能是含有真糖的。
还有一些食品标注了“无蔗糖”,意思是不加白砂糖、绵白糖、冰糖、红糖等蔗糖,但可能加了葡萄糖或果糖,也可能加了淀粉糖浆、麦芽糖浆或葡萄糖浆。要注意的是,“无蔗糖”不仅不等于无糖,也不能保证升血糖速度慢。
无糖/低糖饮料,与等量高糖饮料相比,在升糖方面的健康风险可能略小一点。但也不能因此纵容自己,大量饮用代糖饮料仍有可能带来健康风险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赤藓糖醇被不少人视为“抛弃”阿斯巴甜之后的甜食“救星”。几种常见代糖中,赤藓糖醇确实相对更安全吗?
范志红:大部分甜味剂都有不利健康的负面研究报道。有些甜味剂研究资料比较少,目前没有负面新闻,不等于未来也不会发现其负面作用。曾经有健康安全光环、甜味又很自然的赤藓糖醇,其实也曝出过负面新闻。《自然·医学》杂志刊登的研究结果发现,大量摄入赤藓糖醇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,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。每天30克赤藓糖醇的量就会产生不良效果,而这个量和一瓶高甜度无糖甜饮料所需要的增甜数量是基本相当的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有知名饮品企业第一时间发出声明称其产品“0添加阿斯巴甜”,在选购主打健康、轻体的饮品和食品时,应如何正确看配料表?
范志红:在选购饮料时,可以先看碳水化合物含量,饮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等同于糖的含量。例如,含糖量低于5%则符合低糖标准。
固体食品的配料表更复杂一些,除了糖,食品中可能还含有精白淀粉等,精白淀粉也属于碳水化合物,哪怕食品的含糖量相对小,但如果精白淀粉、糊精、脂肪等含量高,一样对控制血糖和体重有害。所以,未来有关部门可能会对固体食品的配料表做出新的规定,要求企业更精准地标注碳水化合物成分和含量。
加强禁忌提醒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此前关于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报道出来后,包括国际饮料协会在内的一些组织发表了不同看法,即使当前有了进一步的结论,对这一问题的争议依然没有停止。对普通消费者来说,目前的结论有何意义?
范志红:讨论变成定论的过程,就是评估科学证据的一个过程,到底做了哪些实验、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致、实验的证据力等等都需要一一验证。
目前IARC等机构已经做出了阿斯巴甜“可能致癌”的评估结果,但这距离“会致癌”的确定结论还有相当距离。对这个结论的判断和理解,视角不同,也因人而异。
IARC引用了对人类致癌的“有限证据”,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(IARC 2B组)
对监管层来说,这个评估结果可能还不足以让各国管理机构全面禁用阿斯巴甜,但有可能对其使用进行更多限制,通过减少暴露剂量来降低可能的风险。对大众来说,这个评估结果让消费者对阿斯巴甜产生负面看法,并可能减少相关产品选购。对企业来说,考虑到消费者产生的负面印象,可能会减少、替换阿斯巴甜的使用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国内食品行业常用或爱用哪类甜味剂,除了阿斯巴甜,还有什么问题亟待关注?
范志红:在我国,“糖对身体无益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,因此公众对代糖的接受度相对较高,甜味剂的使用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。一个有力例证是,一些非工业化生产的网红、私房、手工点心也都使用甜味剂,尤其是糖醇类。相较而言,我国对阿斯巴甜的使用率要低于糖醇。
从企业角度,糖是一个较大的成本来源。对某些产品来说,使用甜味剂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成本,减轻成本波动的风险。消费者接受糖醇,企业就爱用糖醇。事实上,消费者一旦接受了糖醇更健康的设定,就容易吃得更多,但摄入过多的糖醇容易刺激胃肠。因此含糖醇的食品,应当对盲肠炎、慢性阑尾炎、肠易激综合征、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人群有警示性标注,正如之前阿斯巴甜会对苯丙酮尿症患者做出警示一样。对甜味剂的安全使用问题,是国内食品企业当下需要注意的。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:究竟如何吃糖更健康?请给喜欢有糖、低糖、无糖食品的消费者一些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忠告。
范志红:我的忠告是:不要依赖甜味。
如以白水、茶水、大麦茶、没有甜味的绿豆汤、红豆汤等来替代无糖、低糖甜饮料,更有利于防肥。三餐都吃够主食,配以较多的蔬菜和蛋白质,餐后血糖保持稳定,就不会那么想吃甜点。事实上,很多食品中天然含有糖,比如水果、水果干都是天然糖的来源。但水果除了含有糖,也同时含有诸如维生素、矿物质、抗氧化成分、膳食纤维等很多有益健康的成分。如果想要甜味,不妨用水果和水果干来替代糖和代糖。当然,什么食物都要控制量,每天吃一公斤水果,也是有健康风险的。
瞭望东方周刊
新华社客户端2023年7月24日
标签: